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周刚(水彩)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本土现实主义的坚守

2016-04-28 14:07:2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周刚
A-A+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集合了各类现实主义者观点和理论的研究范式。本土现实主义,是立足于自身文化语境的,客观看待现实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现实主义进入艺术领域以来,从其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到其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与艺术态度,其内涵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近现代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发展和意识的流变可以看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是有其明确的态度和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的。因此,我们从艺术思潮的本土性、历史性、整体性、独特性入手破解本土现实主义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视角。

  本土现实主义的态度

  在艺术史的实践中,1855年,法国画家库尔贝举办的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了一场史称“现实主义”的大论战,从此欧洲树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1863年法国画家马奈创作的《草地午餐》以自然开放的精神取向和新型的艺术态度,将以往借助生活场景作为艺术家幻想性的,追寻具有宗教意义的、理想化的造型程式,进行了现实生活化的创作,使艺术创作获得了心理上的真实。这种鲜活的生活真实,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新型的艺术态度。

  这种艺术态度,是从古希腊“艺术乃自然的复现或对自然模仿”转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直接面对生活面对自然,寻求科学求“真”的一个关键转折。它使得艺术创作从理想化、神化向肯定个体和普世价值转化。这种转化是一种艺术创作态度,当这种态度使得艺术创作以现代的科学求“真”和个人主义价值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核心精神时,艺术便进入了“现代”。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基础,即人在与自然、生活接触中获得了人的精神的最初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家怀有怎样的艺术态度,他便拥有了怎样的艺术核心价值取向。

  本土现实的创作态度,自然也就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当一个艺术家从心中已经选择了生活、自然、平凡和真实,他便与一切历史化了的、思想观念化了的内容告别,这时,那些朴素的,在寻常的物象才能进入他的视野,一个过去看来没有任何特点的乡土风景、人物世事,才会在他的描绘里变得具有价值。此时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不再从抽象的观念、推理中获得真实,而是真心实意地投入到自然之中,以忠诚于生活的态度,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性研究和在追寻思维对于形式的构建时,他已经表明,他的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已确实不再是古典的戏剧化了的趣味、羞怯和故作矫揉造作的状态。自此艺术不再是一般化的理性主义者的观念与说辞,艺术精神也不再是宗教的甚至是神学的观念,艺术在今天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这里已经变成从文化整体的生活核心层面,选择自然,选择活生生的生活,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与价值已将现代的人文主义与科学观相结合,从概念的、神化包装下的人文主义,走向专注于描绘艺术家亲眼目睹的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

  在研究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追随和模仿欧、美始终是这个时期的主流,能够坚守传统,而非抱残守缺,对今天的中国艺术家而言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了。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在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和全面应战的形势下,坚守本土文化的意义日趋凸显,本土文化中具有传统精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确立个体与生命统一的意识上,基于生命的整体的把握,统一神与形,更是本土传统文化精神不可缺失的。

  “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刻变革。然而面对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开始对自身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尽管这场变革的主角是本土的知识精英和留学归国的有识之士,是在自觉革命的,科学主义的旗帜下开始的。这种自觉的变革在艺术态度上主张真人、真景、真性,反对艺术远离生活,主张从新的事象、新的感觉中寻找新的出路,然而其结果,这场艺术变革最终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格局的否定和对西方文明的尊尚与追随上,本质上变成了一场艺术输入的变革,并没有适应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觉悟。或者说,这种变革,在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还是多局限于大学校园的大墙内和知识分子群体中,那种务实的,真切的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并没有能够与中国本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和文化特征的对象相结合。

  现实主义的艺术态度,不仅在于创作主体要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与所要表现的对象在精神上真正的融合,还在于艺术家对所表现对象的,理性的和出于良知的判断。继承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的现实主义。虽然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有着各自社会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的内容,但是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却有共同的态度与理念,即典型化的创作手法,真实的审美追求。在这种真实的审美追求中,艺术家的理性与良知判断,就变得尤为重要。近代中国艺术与社会使命的关系,是中国本土现实主义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个性的艺术家个体和要表现的对象,是解读本土现实主义本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本土现实主义所秉承的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本土艺术家以积极的历史使命精神,倡导艺术家在思想情感上与大众打成一片,深入到本土生活的最底层,唤醒普通人,尊重普通人,将艺术家的情感大众化。许多艺术家接受了这种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转化成为自己自觉的艺术创作态度,直接地,自由地取景、造型,记录生活,把创作目标紧扣在最具有中国民族个性的群体之中,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与融合中感悟到“真”的情怀。创造出了具有深沉、坚毅、朴实、柔韧的具有本土精神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延安时期的木刻运动和鲁迅先生倡导下的表现本土底层生活的作品为代表。尽管这些作品中有一些泛意识形态和泛伦理的意志,而且有着明显的“土味”。然而,从东方及本土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在精神上和艺术造型的形态上透出的质感,正是中国本土文化特征之所在。而这种“土味”也正应证了艺术家艺术创作态度的真实所在。这种创作态度符合中国绘画根本态度,即,面对大自然的再创造和艺术创造最终获得具有生命真实感的自由。

  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态度,态度是艺术创作的第一要旨。无论我们从意识形态角度还是本体形态角度分析,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物质性生产活动,而是极具艺术家艺术价值取向和社会属性的精神现象。其现象又必须以形象为载体,艺术的形象性是艺术与其他社会学科区别的基本特征。然而对于艺术形象载体的价值判断,也决定了其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观因素上有,情感、个性、心理等,客观因素上有社会、时代和主体的民族性格等。在这样的基础上,艺术家最有价值的艺术活动便是创造出有鲜活生命的、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从文化历史的演变来看,艺术发展大体经历了理想化的创作阶段、现实化阶段和本土现实化阶段。理想化的创作态度,意味着将主观的观念、信仰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价值,其结果会导致艺术作品的概念化和艺术创作的程式化。现实化阶段,意味着艺术创作从抽象化的理性美到质朴生活中的平凡、充满真情实感的美,这种现实的艺术创作态度,具有明显的现代艺术精神。本土现实化阶段,意味着艺术家的创作具有着真实的本土个性,和尊重本土生活的真实生动的艺术创作态度。艺术家们在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土地上,表现自己真实的生活,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创建一个崭新生动的艺术世界。这种真诚的艺术感性和感受使艺术家、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获得解放。

  拒绝概念与模式化

  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艺术运动”都是在外来因素的激发下对外来艺术的选择与认知继承和发展中产生的。同时我们也借助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向世界传达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能量。然而我们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外来文化、观念、样式在脱离其背景之后,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缺乏生命力的,整体性的虚弱。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在西方文化中有益的观念与形式所分离出来的文化与艺术形式,来到中国后的破坏性。如泛科学主义对于中国艺术形式与精神的破坏;在向西方学习中,那种非理性的热情,以及荒诞的虚伪的追随对中国艺术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和意志迷失,所造成的非理性的效法、抄袭与模仿,并将这种效法的形式作为现代或国际化风尚,实际上这仅仅是中国现代艺术中鲜有的一些媚俗与浮化的形式。在这些破坏中,我以为最隐性和最具有破坏性的是,主动的跨文化的纯一性思维。这种纯一性的追求,实质上是对艺术外在形式的单一性追求。它所确立或者所依据的纯一性形式的标准,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形式的模式,并以此作为尺度对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评判,甚至当作品被形式包装与格式化后,在他们看来便是进步与创作。

  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与视觉形式语言的历史,也就是说艺术的形式语言链接成了这部艺术史。如果我们将西方的艺术形式模版式的应用到中国艺术创作之中,它不仅对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困惑,更会让我们的本土艺术形式与精神失去生命性感悟的灵魂。那种用真实情感体悟获得的、表现精神和有生活本质的本土艺术形式,既是形式又是艺术家的人格,也正主动的在跨文化的纯一性思维中被破坏、在消亡。

  由于这种纯一性思维和纯一形式的影响,那种伪形式、伪经验、伪真实体验的艺术创作方式便支配着我们的思考与绘画。照片与画册,变成了我们视觉形式经验的来源。那种面对生活、脚踏实地的写生、创作的画家逐渐变成了稀有的人群,画家们已经不知道图像文化在他们伪经验中被篡改、被颠覆,他们依靠着西方的图式创作并塑造了绘画,便以为他们创造的这一图像化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本质与真实。这种外来的形式加上伪经验所获得的绘画,必然是即非西方的也非本土的,既不会有传统脉络,也没有现代精神。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艺术的形式语境迷失和形势趋同化与创作思维贫庸化。

  近年来,我在收集、梳理研究东方水彩画的发展脉络时,明显地看到,东方多样文化,多元宗教下的丰富艺术语言,正在受到这种纯一形式的影响,使得其多样文化下的艺术形式变的贫庸、怯懦和伪善。那种与时代观念相适应的本土精神,本土样式,本土语言几乎无存。我以为应该从整体东方思维的立场上,面对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建构,在积极学习与理性的拒绝中创建具有本土精神的艺术形式。在这种精神的创造过程中,形式审美是艺术家们追求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精神生活的追求便是艺术创作的最终选择。也是本土现实主义者的态度与选择。

  本土现实主义的坚守

  中国的本土现实性在于表现而非模仿,如果用西方的“模仿现实”来衡量中国的现实性表现,必然会带来误解与混乱。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有文化型态的艺术形式都同样遇到和面对了模仿的挑战。所有艺术创作主体都始终存在着模仿或者再现世界万物对象真实的激情与冲动。然而在中国的文化认同中,中国艺术家追寻以技问道,技随于道的思想,其艺术的形式,追求艺术家主体与所表现的对象客体相吻合的精神性的真实,始终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智慧。

  传统的中国绘画经验,是将长期的视觉与感知经验不断的积累和对基本形态的提炼,并将积累的经验与提炼的形态普及化与内在化,注重艺术的气象,即对所要表现对象的完整的生性把握。这种对整体气象的体验是中国绘画的统一的有生性意涵的审美体验。然而这种普遍性的,强调内化的艺术创作体验,很可能会掩盖了个体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体悟,使其在教条理性的指导下成为技术程式的俘虏。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作品的问题便源于此,唯有将心灵的活力投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投注于自然,真情实感地创作出有生命气息的作品,否则,艺术家作为灵性生命的对于自然生性的感觉,都会在他的模仿与理性误解中死去。强调坚守本土现实主义绘画的目的还在于唤醒那些非理性的模仿者和绘画观存在有先验的深刻偏见者从西方“模式”中走出来,从“图像化”的陷阱中走出来,从观看图像为第一经验的误区中走出来。今天有多少年轻的画家,不以亲身真切的观察自然与生活为第一经验,而以图像取而代之,反而成了他们观看的第一经验,这种片面性的图像经验,已经剥夺了他们的绘画根基。以使绘画变得虚无没有了艺术创作思考的支撑点。艺术是生命的自救,艺术的生命性的真正根基在于它对世界的观察与感知,这种观察与感知使艺术家获得了创作观念。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观念绝不是脱离生命感性的理性化观念和模式,它必然是在特定社会,时空条件下的情感、观察、感受、思想与观念。

  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产生具有生性的艺术作品,生性的意义在于健康与活力,立足于本土,深切体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生活,我们才可能拥有健康的有深度生命内涵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形态并通过这种形式透出的时代精神。

  立足于自身文化语境,客观地看待现实世界,着力于生命情感的丰富与深厚,着力于艺术内在精神的磨砺与成长,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艺术本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们努力与坚持的唯一目标,也是本体现实主义所追求的目标。

  我写这篇文章,想阐明我是本着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创作我的作品的,也想通过我的作品,努力寻求从审美进入心灵,从审美进入人性的艺术实践。

  我期望我们共同努力面对脚下的真生活,为中国水彩开生路。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周刚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周刚(水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