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周刚(水彩)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我认识的水彩画家周刚

2016-04-26 16:09:2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方 舟
A-A+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各地兴起了广泛的艺术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西安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不仅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土壤,而且自古以来有着活跃的艺术氛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总是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以足够的清醒加入到了这一场全国性的文化复兴和思想解放运动当中。年轻的周刚先生也积极地投身于这场运动之中,他和当时的一群热衷于艺术的青年们行走着、观察着、学习着,体悟着,他的思想却独行着,他将眼睛看到的贮存于大脑之中,将心灵体悟到的转变成了思想的财富。不久他就成为了当时众多追求艺术的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他喜欢读书,正是在那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他的心灵触摸到了萨特、卡夫卡、弗洛伊德和贡布里西,使得他在冷漠、单一的思想体系中,初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思想”的丰富。正像泰戈尔所描述的:“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绊倒在物体上,我们抓牢这些物体,相信它们便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光明来临时,我们放松了我们所占有的东西,发觉它们不过是与我们相关的万物之中的一部分而已。”他努力的读他当时所能找到的书,他期望光明会永远地照耀在他的心中。

  在一个细雨朦朦宁静的秋日早晨,他来到了心中的艺术圣殿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开始了他的艺术苦旅。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招收的本科绘画班学生很少,一个本科班级仅有8个学生,设计类专业一个班级仅有12个学生。周刚当时报考的是油画系,却阴错阳差被分配到了设计班,他的大学生活不由他选择地就此展开。同学们选他为班长,他一边操持好班里的工作之后,一边努力地从自己最心爱学习绘画的热情中转变为对于设计艺术的热情追求上,使自己从不同系科认识的阴影中走出来,不使心灵被忧虑与琐事占据,让心灵拥有宽阔的空间,怀着确定的目标走进图书馆和课堂。周刚四年的大学生活好像仅是一个季节,就在图书馆与教室之间走完了。周刚四年本科的答卷毕业设计获得当年的国家设计大奖,他画的水彩画被选入“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集”,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作品部分的首页。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留校后他用双倍的精力开始了他的艺术设计与水彩画创作。大学时期的图书馆生活和中国美术学院良好的艺术氛围给了周刚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画了大量的水彩画作品,并于两年后赴哈尔滨和银川成功地举办了周刚水彩画作品展,并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了作品和文章,为自己赢得了初步的声誉。

  展览回来,他开始认真的思考。往往那些注重自己内心生活和善于思考的人才不会被外部生活的诱惑和压力扰乱而迷失了回家的路。周刚可能就属于这一类人吧,他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迅速地总结和转化为心灵的财富。显然,他的艺术创作在国内水彩界鲜明的风格与他敏感的艺术天分和对艺术设计的研究以及在水彩创作中的应用是分不开的,这个期间他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艺术设计以及设计思考与设计事业和设计师的工作方法对于他的水彩画作品的深刻影响。他思考再三决定进一步在设计领域深造,并从以往的平面设计研究转入环境空间设计研究,他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四年的研究生学习中,他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规划,村落中的民居、建筑的装饰,居民的生活状态。这使得他的思想与视野以及所描绘对象的观察角度与深度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周刚初登水彩艺坛时他的作品以潇洒的画风引人注目。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沿着“具象表现”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而是企图把他对时代气息的体会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他试图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感受和想象,内部与外部,有限与无限结合起来,将颠倒错位的时空关系、迷惘彷徨的逻辑思维、主管臆造的光色处理演绎到他的作品之中,使得自己的作品在理性的内涵中以独特的表现彰显出来。在创作完成了《都市红茶》、《挥逝流年》等一系列作品之后,他毅然决定回归自然,在自然与生活中体悟艺术的“真”,体悟灵魂的存在。现代生活使得人们不得不卷入不得安宁的快节奏,失落了传统,远离了自然。人际间挚情的交流丧失,人们的生活是满的而心灵是空的,艺术作品中画面是满的而思想是空的。在他看来,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他的心灵是否是空虚的,艺术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作品中灵魂是不是在场。周刚选择了距杭州不远的一个较为封闭的古代村落俞源村。俞源村有庞大的按照典型中国文化精神规划的古建筑群,至今不变地演绎着一脉相承的生活方式和宗族文化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的朋友。有老人有孩子也有同龄人。他和他们的交往很动真情。我们问他你在俞源村这么多年,你除了画了许多的作品之外你还找到了什么?他说,他找到了“家”,找到了村口的记忆。周刚说什么是家,家就是村口大树下的小亭子,男人们每次外出劳作,路经小亭子他便觉着自己离开了家,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看到村口的大树和小亭子的时候,他知道,这是家,他到家了。每次过年过节,村里的女人们总要到树口的小亭子边,点上一炷香祈求自己在外未归的男人们平安归来。二十岁的青年觉着自己长大了,小小的村子已经不能容纳他了,他执意要到外面去闯世界,母亲和多病的父亲到村口送他,就在村口的小亭子旁,母亲把煮好的鸡蛋塞进了他的手里,父亲无言的站在一边,他毅然地走了,远离村口他回头看见父母还站在那里,泪眼中他看到了父亲那张惆怅的难看的脸……三十年后,他带着妻儿回家,远远看到了树口的大树和小亭子,他泪如雨下,他再也看不到站在村口的父亲和母亲……三十年在外啊,他梦里都想着这个家。这个对家的记忆,我们大家共同的记忆是我们民族对家的记忆,为了这个家我们可以为此献出生命。俞源给了周刚丰富的创作灵感,他每年都多次去俞源,一去就是十几年。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周刚的画风趋向成熟,他的精神也趋向丰满,他的思考明显趋于系统,他的观察更显细微,他的艺术脚步结结实实,对生命、对生活带着感恩的心,听命于自然和历史赋予他的奇想,在画面中赤裸地呈现自我,用生涩的笔触、流畅的线条,灿烂的色彩,表现着他所体悟和寻求到的艺术的本原形态。

  我们把艺术界定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目的在于对艺术有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艺术是那些具有独立精神的人的“丰富的心灵活动”。艺术是衡量从事艺术的人的感觉解放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衡量艺术家的生存质量的尺度。在周刚看来,艺术家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的表述方式,因为那是艺术家精神的感性呈现,因此,任何的艺术风格、样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20世纪的艺术家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他却十分谨慎的面对这种自由。在他看来,过分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认识与表现,很可能会落入另一个极端,即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很可能会抹煞我们世界的丰富和错综复杂。在丰富的个人艺术实践中我们却终究不能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艺术作品不能不反映艺术的“真”,无论这个“真”是来源于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个“真”应当是艺术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切把握,而不是艺术家脱离时代的想入非非。我们解读周刚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他对这种“真”的追求与把握,在周刚的作品中有不少探索与尝试的痕迹,然而他却从不损害其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他不屑追求视角和表达对象的转换,不屑玩弄新奇来讨好观众和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踏实。他十分清楚今天的艺术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在污染着物质与心灵,他着意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情感中吸收和汇集其艺术创作的能量,努力在他的作品中构建其艺术的原始的理性秩序。近十年来,周刚又将自己的很大精力投注到了对国学的学习与研究上。他说他是在进行根性研究,在找寻自己生长的根,和自己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同时,他也在系统地研究整理西方水彩史和东方水彩史。2009年出版了《世界水彩600年》并计划几年后出版《东方水彩600年史》,我问他,你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浮想联翩……“一切想是为明天准备着。”

  周刚的作品中汇入了他的生命,他的作品也写照了他的追求与思考。他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着这个行者的心声,他走来的脚步坚定而清晰。他的艺术是具象的、写实的、清晰的和真实的,然而他却没有像他的前辈艺术家那样去画,他是属于他所生存的这个时代。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周刚(水彩)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